各区社会事业局,各镇社会事业办公室(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办公室):
现将《“温暖+1℃·点亮希望”六大专项行动实践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昆山市民政局
2025年3月27日
“温暖+1℃·点亮希望”六大专项行动实践指引
为积极回应重点儿童关爱保护领域的民生痛点与难点,引导未保社工、学校社工围绕特定对象的重点议题开展深度实践,保障2025年度“温暖+1℃”民生实事工程获得预期成效,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昆山市民生实事项目的通知》(昆政发〔2025〕4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进重点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昆政办发〔2024〕26号),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依托昆山重点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引导“点亮希望”重点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团队围绕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障儿童、心理困境、性安全教育、慈善帮扶等重点群体和议题,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推动温暖+1℃民生实事工程落地见效,助力昆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二、六大专项行动
(一)流动儿童融入支持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重点应对流动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迁徙适应难题、社会融入不足等问题,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适应力和归属感。
行动路径:学校社工应重点关注新市民子女的适应性问题,视情将适应性问题纳入个案服务、小组工作、成长课堂等重要任务板块。未保社工应重点关注突发困境儿童的迁徙背景,在联动保护和个案服务中回应适应性需求;在“寒暑托班”的实施过程中,联动村居儿童主任,动员村居中的重点流动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
前景学校和珠江学校两所民办学校的驻校社工、周市中学学校社工项目团队,开发区、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三地未保工作站运营团队,应当针对流动儿童群体的紧迫需求专题策划和创新实践,形成经验成果。
行动策略:积极链接公检法司法治宣传教育资源,为重点流动儿童提供法治教育;针对家长开展监护指导,提升监护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组织实施专题小组,并调动志愿服务力量,协同开展学业适应、朋辈交往、城市生活适应、社会实践等系列融入性创新活动。
(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支持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重点应对家庭监护不足或家庭监护缺失等问题,为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补充性服务。
行动路径:利用昆山市慈善总会资源,引导困境儿童项目团队针对辖区内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策划创新实践方案,给予微项目资助(具体资助方案另行发布。)
行动策略:针对0-6岁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家庭育儿指导服务,引导家长为儿童创设安全友好的家庭养育环境;针对7-16岁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丰富多元的社会实践活动,补充该群体健康成长资源;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大龄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职业支持服务,开拓职业视野,辅助其找到人生方向。
(三)残障儿童家庭喘息赋能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重点应对残障儿童社区康复不足、未来发展迷茫,以及家庭照顾压力大等问题,提升残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社会生活功能,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缓解家庭照顾压力,帮助照顾者恢复心理能量、重拾信心。
行动路径:困境儿童项目团队围绕辖区内残障儿童的年龄分布特点、需求重点,组织实施集中托管式、社区活动式、散点帮扶式等三种模式的实践探索。
行动策略:针对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培育照顾者互助组,共享养育经验,疏解照顾压力,构建互助机制;围绕真实的生活场景,为照顾者提供社区康复指导,增强科学康复意识,修正康复认知。积极链接康复机构资源或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团队合作,为残障儿童提供社区康复训练。组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残障儿童提供户外学习实践机会。与残障儿童家庭共同探索大龄残障儿童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心理困境介入干预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重点应对青春期儿童因外部评价、学业压力、亲子矛盾、朋辈交往问题导致情绪淤积从而引发的心理困境,赋予心理能量,纠正问题行为,缓解并逐步消除心理困境。
行动路径:学校社工和未保社工识别出存在情绪困扰和行为风险的重点对象,进入家庭、学校、社区采集信息,综合评估儿童成长的微观环境,探究心理困境的生成诱因,采取社工统筹管理、家校社医联合行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实践路径,优化成长支持环境,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境。
行动策略:面向重点儿童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协调亲子关系,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儿童面临的成长心理困境,创设家庭友好环境,为儿童打造“心理安全港湾”。面向重点儿童开展情绪疏导,给予理解和陪伴;引导参与朋辈交往、社会实践活动,习得交往技能,帮助打开视野,给予外部联结和正面评价,提升心理韧性。学校社工与未保社工制定联合行动计划,为重点儿童营造学校友好环境和社区友好环境。
(五)性安全教育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克服性耻心理,通过宣教和干预,防止性侵事件发生及继续发生,减轻性侵事件给受害儿童、家庭和社区∕社会带来的伤害和长期影响。
行动路径:学校社工和未保社工分别在各自服务场域,面向家长、教师广泛开展性安全教育,面向存在性侵风险的重点儿童开展专业支援服务。
行动策略:在实践层探索建立防止性侵发生、及早识别介入、即时响应干预三级预防服务机制,制定多层面的综合预防策略和预防措施。(“三级预防服务机制”另行发布。)
(六)聚力点亮“微心愿”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应对困境儿童及所在家庭资源不足、社会体验单一、实践机会不多等问题,通过“微心愿”的达成,助力困境儿童打开视野,丰富生活体验,增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给困境儿童及家庭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行动路径:统筹利用上级政策资源和慈善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对接匹配达成“微心愿”所需要的资源。(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发布。)
行动策略:从物质类、实践类、体验类、利他类等方面丰富“微心愿”内涵,引导困境儿童表达深度需求,根据心愿类型一对一满足或统筹资源组团满足同类型心愿。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项目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实践模式。市民政局负责业务指导和市级协调;区镇民政口负责基础保障、统筹协调和组织落实,保障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的持续供给;昆山市慈善总会给予资源支持。
(二)实施保障。“点亮希望”儿童关爱领域项目团队对照本实践指引,结合项目范围内各类儿童分布特征和成长需求类型,投入专门力量开展实践探索。项目绩效评估平台和督导支持平台发挥牵引和督导作用,加强项目社工专业能力建设,保障六大专项行动落地落实。
(三)宣传保障。充分发挥“昆山民政”和区镇未保工作站微信公众号宣传阵地的作用,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儿童保护和儿童友好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和形塑儿童保护先进理念,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儿童保护事业,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