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意义重大。2025年昆山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按照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等重大任务,以全力推动和保障宏观调控决策部署落实见效为主线,科学规范开展审计监督,扎实推进审计工作改革创新,为昆山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筑牢审计防线。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牢牢把握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定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引导审计干部深入思考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意图、战略目标和精神实质,研究各领域改革情况,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做好重点任务落实,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二、认真开展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认真履行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做好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根据昆山市委部署,筹备召开市委审计委员会会议。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汇报2024年度审计综合情况、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情况、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提请审议2026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推动市委审计委员会出台相关文件,做好上级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的贯彻执行。
三、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围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民生保障改善以及权力运行规范等关键环节,持续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经《江苏省审计厅关于苏州市及所辖县(市、区)2025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批复》同意,全年确定审计项目26项,其中:财政审计5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3项,农业农村审计1项,资源环境审计3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1项,国有企业审计2项,信息化审计1项。
1.持续推进审计“全覆盖”。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重点围绕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全流程开展监督,保障资金安全规范运行和使用效益提升。一是聚焦财政领域,围绕上级及本级党委产业政策,紧盯产业奖补资金、超长期债券等关键领域,推动政策红利精准惠企。持续关注政府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零基预算改革、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情况,促进财政资源高效统筹。二是聚焦国企改革,关注市属镇管国有企业风险管控机制建设及执行情况,深入梳理企业、国资、乡镇之间的权责关系,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聚焦民生保障,加强对农业资源利用管理、数字乡村建设、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等方面的审计力度,推动管好用好涉农资金,促进提升强农惠农政策绩效,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开展全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助力摸清绿化家底。四是聚焦权力运行,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放在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考量,突出乡村振兴、妇女权益、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2.持续强化审计整改督查。扎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根据市委督察工作统一部署,系统梳理上年度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严格销号验收;对逾期未整改的问题采取现场督察、发函催办及联合主管部门“回头看”等方式强化督办;对尚在整改期的问题,建立定期复核机制跟踪整改进度,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审计整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建立健全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协同机制,将督促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与预算安排、支出政策、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工作有机结合。
3.持续发挥协作叠加效应。强化力量整合、优化运作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联动的监督格局。一是深化“纪巡审”联动,主动对接市纪委、巡察办,发挥审计“前哨”作用。会同市纪委监委等部门开展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专项督查及昆山市购买第三方服务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5-2027)。参与乡镇安保服务巡察,重点关注医院、学校安保服务采购及资金使用情况,推动安保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坚持问题“查深查透”、线索“快移快送”,充分凝聚跨部门合力。二是拓展“朋友圈”联督,建立健全“人大+审计”协同机制,印发《昆山市关于建立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效能。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的协作配合,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核查,助力做好全市编外人员总量控制。深化检审联动、财审联动、医审协同、审统协作等联动模式,进一步在机制创新、问题发现、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实效。三是落实“1+7”工作清单制度,根据《关于推进苏州市“1+7”工作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建立审计问题清单管理机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推动发展”的工作闭环,推动监督体系优势转化为监督治理效能。
四、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审计运用
坚持贯彻“科技强审”,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业务“双轮驱动”,打造智慧审计新格局。一是探索数字化审计方法。主动对接审计技术发展前沿,与市纪委监委协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部署大语言模型,试点建设智能审计Agent平台,为项目开展提供数字化决策支持。融合“金审三期”工程与本地数据平台,系统集成多领域数据资源,运用智能比对、关联图谱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审计疑点智能筛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精准度和时效性。二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搭建纪审联动大数据共享平台,有机整合监督数据链、技术链、成果链,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的技术共融、信息共享、效能叠加。动态完善国企“三库一清单”体系,纳入2025年最新政策法规,新增5家市属镇管企业的治理架构、财务数据、审计整改等核心要素,实现审前对被审计单位“精准画像”。开发维护“昆山市国有企业指标展现”功能模块,实现关键指标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审计方向研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三是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修订完善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化管理规范,织密织牢制度防护网。通过组织签订保密协议、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等方式,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等级。
五、进一步做实研究型审计工作
深入实施“强研究、提质效”行动,强化审计科研建设。一是提升项目质量。严格对照《江苏省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全流程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要求,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检查。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方式,对审计文书、工作底稿开展专项审理,重点核查审计程序合规性、实施方案执行度、问题定性准确性、法规引用适当性以及文书档案规范性等关键要素。二是强化结果运用。落实运用《昆山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组织相关责任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召开专题会商会议,持续推进审计结果运用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出台《昆山市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责任界定办法(试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责任界定。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融合的若干举措》,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和联合督办等协同机制,强化干部管理效能,推动两类监督深度整合。三是拓展审计维度。做好政府投资审计转型,坚决杜绝“以审代结”。探索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新模式,将国有企业重大工程纳入审计范围,推动“政府投资审计”向“公共工程投资审计”延伸,拓宽履职范围。强化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常态化开展好地表水、土壤及空气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结合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施好专项监测,科学构建昆山市自然资源资产指标体系,推动实现“生态账本”可计量、领导干部环保履责可评价、绿色发展成效可考核。四是做好内审指导。整合内审机构专业力量、审计学会学术资源,形成理论攻关的强大合力。搭建思想工场,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组织撰写审计科研课题,推动审计理论创新。组织实施全市统一内部审计项目,推进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
六、进一步打造高素质审计队伍
系统性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全面激发干部成长内生动力。一是要政治引领,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做到常学常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二是要学习强基,深化“乘风破浪”素能提升行动,以“妙笔生花”“智审未来”“绿审先锋”三支队伍为牵引,开展审计业务培训、廉洁宣传教育等课程,练好“能查、能说、能写、能数据分析”四项基本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审计一线,持续加固作风建设堤坝。三是要规范提质,开展“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主动对号入座,全面查摆和推动解决审计立项、实施、成果利用、督促整改等环节存在的“审计作为与审计地位不相适应”问题。
七、相关要求
1.明确工作职责。2025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分管领导领办制和科室负责制,各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科室、具体责任人,各分管领导要亲自抓部署,重点抓落实,科室负责人要积极推进,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明确监督考核。2025年重点任务确定后,将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局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督促,对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定期通报制度。局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相关工作落实情况。
3.明确奖惩措施。将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对于工作推进不力、脱幅较大的科室和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对因主观不作为、重点工作未按规定时间完成的科室和责任人,将追究相关科室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完成情况较好、成效明显的科室和责任人,在全年各类评优评先考核推荐中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