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综合交通提质升级,立体交通网络更趋完善
骨干路网更加畅达高效。东城大道快速化改造、黄浦江路南延等道路建成通车。振新东西路改扩建工程、强胜路对接312国道建成通车,震川西路快速化改造主线完工,东光路对接良辅路、相石路接任蒋线等一批跨区域对接道路开工建设,周市收费站焕新启用。
南站枢纽汇聚发展动能。完成昆山南站交通疏解改造,接站门厅建成启用、P3停车场开放运营,机动车总车位扩容至1600个,新增3600个非机动停车位,站南一路正式投用,带来“南接北送”舒适便捷的全新出行体验。配套全国最大华为全液冷超充站,同时配建出租车、网约车2个服务驿站。
城市画卷彰显更新魅力。苏州内河最高桥震川桥完工通车,祖冲之路南延、轨交11号沿线道路恢复建成通车。花园路改造、中华园路桥等节点打通,常嘉高速锦溪互通连接线加快推进,鹿城路北延、红杨路对接博雅路开工建设。开通昆山首条城市客运精品航线。
路域环境更加畅安舒美。完成“县道网”“乡村道网”两个规划。纵深推进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完成G312“公路安全精品路”建设暨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累计建成247公里美丽农村路和24个农路驿站。实施中医院周边交通优化改造、萧林西路潮汐车道,精细化改善道路拥堵。
(二)绿色交通转型发展,客货运输服务持续提升
创新公共交通特色服务。苏州轨交11号线与3号线全面贯通,实现花桥至苏州高新区不出站直达,打造儿童友好、老龄友好2个主题车站,在轨交站点新增非机动停车位3000余个。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6条,设置响应式停靠站315处。新开通助农专线、就医专线、森林公园专线、通学公交专线等特色公交线路,推出“网约公交”。
加速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青阳港航道整治工程9座桥梁通车8座。陆家浜铁路货场加速推进,打造辐射周边区域的国家二级物流基地。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昆山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三字代码的县级市。年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1亿件,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持续位列全省各县(市)首位。
开辟低空经济全新赛道。昆山城市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空空联运”试航,将原本1.5—2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30分钟内。建成全省首个普通桥梁巡检领域无人机自动值守机场,开通立臻锦溪厂区物流配送航线,低空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丰富。组建昆山市低空经济专家顾问团、交通运输低空经济专班。推进苏州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完成选址红线内征迁。
擦亮绿色交通环保底色。推动交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完成273辆高排放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新增新能源巡游出租80辆,占出租车增量比重88.9%。更新50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动力电池。开展港口码头污染防治集中攻坚行动、汽车维修行业环境保护等专项整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智慧交通挖潜增效,行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智慧化”执法成效显著。升级“畅行昆山”智慧交通服务平台,接入3550套电警数据,实现超限超载“立体防御网”覆盖全城。建成投用16套水上“智慧卡口”,精准防范渣土船非法倾倒、危化品船禁航时段航行等5类风险,苏州交通局给予该项目资金奖励。
“小巧灵”应用提质扩面。举办交通系统数字路演活动,凝聚交通数字化转型思想共识。开发“大道之行”APP,打造交通“数据超市”。完成桥梁“一张图”系统开发,接入全市桥梁信息,实现桥梁监测、危桥预警、巡查养护等功能集成。在重点交通项目试点AR云景平台,实现施工现场远程可视化监管。开发汽修企业自主管理模块平台,督促企业全覆盖自查。
“精细化”治理严管厚爱。开展公共交通行风监督行动,实施出租汽车行业服务提升专项整治,开展驾培专项整治,驾校资金托管率超98%。修订《船岸一体化安全管理办法》,落实全部港口码头企业分类分级监管。
“心贴心”服务暖企惠民。高质量办理苏州市、昆山市人大建议与政协提案,办件满意度达100%。全年受理各类群众诉求13710起,按时办结率100%。协助企业申报“交运贷”省级贴息储备项目,升级“交运易贷”金融服务产品,帮助152家货运企业授信贷款。积极推行“双书一指南同达”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四)平安交通蓄势赋能,安全应急保障协同高效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六化”建设,进一步降低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全面加强“两客一危”安全码分级分类监管,落实危险货物装货人“五必查”,对在昆运输危货车辆实施全覆盖抽检,全面压降“带病上路”风险。在交通工程领域创新推广具有完整事故预防服务的“安责险”。
隐患治理不留死角。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完成桥梁坍塌风险、运输车辆安全设备缺失等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闭环。依托“公路医生进乡村”专家团队,联动开展市、县两级“5510”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隐患整治行动,完成44处路口、193个点位整治。
应急协同以战领训。开展危化品船舶碰撞桥梁、公路下穿隧道积水等市级专项演练,制作6个实战操作手册,不断增强应急处突能力。复盘研究台风“贝碧嘉”“普拉桑”期间暴露的问题短板,进一步优化我局防汛防台应急指挥作战体系。升级15个下穿“智能”泵房,更新电子水尺14套,实现全部交通管养下穿远程可视化监控、自动化报警。
(五)党的建设坚定有力,示范引领效应逐步凸显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成果。配合市委第三巡察组巡察,加强与纪检派驻组对接,全面落实巡察整改。深入学习“十个纳入”机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接纪委监委“铁笼”数字平台,实现执法办案风险点“云管控”。
积极锻造过硬交通队伍。选举产生第一届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系统内开展执法大练兵、干部能力提升等培训,锻造执法铁军、锤炼过硬本领。成立嘉昆太交通综合执法党建联盟,开拓长三角交通运输执法监管新格局。壮大舆情监测队伍,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交通舆情。
广泛汇聚党建品牌合力。“昆山市公路医生进乡村”相关案例入选省厅公路中心党建联合体典型案例。加大“两新”群体关爱力度,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送健康等主题活动,完成2个网约车党群服务点和20个网约车流动服务阵地建设,选树优秀出租车驾驶员成立“馨鹿车队”。全系统志愿者全年服务时长超2.1万小时,创历史新高。
二、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抓项目、促投资,打造更具韧性的综合交通网
系统全面谋划“十五五”项目。重点开展昆山“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瞄准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定位,谋划将634国道南北向快速通道;将312国道东西向快速通道;沿沪大道货运通道。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等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上沟通争取、左右协同推进,以高水平一体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铆足干劲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建成震川西路对接娄江快速路、相石路接任蒋线、东光路接良辅路;开工634国道昆山北段、玉溪大道对接新太路、中华园路接望江路、常嘉高速锦溪互通等框架道路;推动中环南线东延、黄浦江路南延、古城路(巴城至高新区段)改扩建等前期工作,推动形成“完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接续格局。
多措并举推动交通拥堵治理。开工祖冲之路南延二期、白马泾路南延(振新西路—港浦路)、鹿城路北延、红杨路接博雅路、沿沪大道涉铁段等项目。研究通过潮汐车道、可变车道、道路渠化、增设非机动车道、完善道路标志等措施,对部分主干道及热点区域实施“微改造”,不断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促联运、降成本,打造畅通高效的客货运输网
打造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系统实施昆山南站交通枢纽提升改造工程,让旅客“出站见美景、出行更舒心”。深化绿色交通一体化研究,推动多种绿色出行方式有效衔接、功能互补。配合轨交11号线运营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按照不同出行半径扩大微循环公交辐射范围。推广定制公交、网约公交,推动昆山交通卡、交通码在长三角地区乘坐公交、地铁“一码通行、优惠同享”。
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建成投用陆家浜铁路国家二级物流基地,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打造直连太仓港、外高桥港的“公铁”联运综合枢纽。收官青阳港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实现“千吨级”集装箱运输通道畅行畅达。推动茆沙塘航道整治工程,构建干支联动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长三角国际空港现代物流中心枢纽作用,切实提升“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水平和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培育发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主动对接苏州,做好G类空域划设工作。推动成立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推进重点低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抢抓苏州纳入中央空管委eVTOL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研究300米以下、600米以下不同空域创新应用场景。统筹推进苏州通用机场配套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做优服务发展“硬设施”,提升服务企业“软实力”。
推动传统运输行业迸发新活力。开展出租车行业改革,切实做好车辆经营关系登记核查,规范经营权关系,出台相关配套机制,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研究推动汽车客运站功能转型发展,引导传统客运班线向“便民快巴”转型,探索医疗专线、校园专线、一日游专线等,推动实现“运游结合”“随客而行”。
(三)强功能、重创新,打造融合共享的数据信息网
推动辅助决策一网共治。加强与省厅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联合工作组沟通,积极争取省厅项目与课题。依托“畅行昆山”智慧交通平台,加快推进路网监测及信号灯配时优化模块开发,构建交通流量数据库和路网仿真模型,寻求道路拥堵治理最优解。加快场站区域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破解“黄牛”、违停和非法营运等管理难题。
促进水上运输一网统管。用好水上“智慧卡口”,不断丰富“船脸库”、优化预警“模型库”,实现对AIS未开启、船名遮挡篡改等刻意逃避监管违法行为的精准监管。加强与国家、省厅及苏州市局数据对接,强化与公安、水务等部门数据共享,进一步扩大点位组网效应,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水上一体化监管。
加快道路运输一网协同。推进“畅行昆山”平台再开发,不断拓展信息平台应用场景,提升“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行业领域预警信息精准度和时效性。借助平台强大的算法功能,推动跨行业跨部门数字化协同治理。建立视频AI识别平台,自动识别大巴违规上下客、道路设施损坏、路面病害等各种复杂多变场景。
(四)抓规范、强管理,打造依法合规的行业管理网
深入推进运输行业协同监管。筑牢全链条监管防线,联合开展流动检测,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行为。强化“两客一危一货”企业分类分级评价结果运用,持续推动运输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以“苏智合”平台拓展应用为契机,在驾培领域普及新学员资金托管新模式,倒逼驾校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公共交通领域“专项体检”。
全面提升交通综合执法效能。纵深推进“综合查一次”,构建一体化闭环检查机制。全面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执法合作,深入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着力提升执法队伍素质、提质执法监管成效、提优执法体制机制。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采取免罚轻罚等举措,引导企业主动开展合规治理。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
着力打造“交通强国”昆山样板。工程建设方面,深化“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争取青阳港整治工程、312国道昆山段等项目获评国家级奖项。道路养护方面,开展道路桥梁养护“四新技术”探索应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人行天桥位移报警系统。轨道交通方面,学习发达地区开发管理经验,做好开源节流和挖潜增效工作,着力降低财政补贴。绿色发展方面,将营运类柴油货车淘汰补贴范围由国三及以下扩展至国四及以下。鼓励更多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
(五)防风险、护稳定,打造一体协同的安全应急网
持续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六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更新迭代企业自主模块功能,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完善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全力推动隐患整改闭环。深化“安全码”赋码运用,督促“两客一危”企业、车辆、驾驶员“亮码上岗”“扫码作业”,全面落实“红黄绿”分级赋码管理。
切实增强应急处突能力建设。举一反三,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实战操作手册,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推动公路下穿应急设备提档升级,确保泵房应急电源“保通”更具韧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领域“红蓝军对抗”应急处置桌面推演,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应急作战指挥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应急处突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排查化解交通领域矛盾纠纷。加强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分析和研判处置,坚持走访群众、企业,主动关切、疏导教育、“一人一策”稳控化解。坚持从群众诉求中发现工作盲点、找到解题思路,全方位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和交通“症结问题”,每月形成行业领域重点突出问题、亟需解决问题清单,开展分级分类管理、逐项督促落实整改、确保问题有效解决。
(六)强作风、优服务,打造多元共治的党建引领网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深化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围绕主责主业和中心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干部职工保密意识,全面规范“十个纳入”。
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做实巡察、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完善好单位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指导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坚持“过紧日子”思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与纪检派驻组对接,进一步发挥好机关纪委“监督末梢”作用,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推动执法环节全过程“上云”记录,进一步将权力扎进制度的笼子。
旗帜鲜明激励全体担当作为。建立“选人、育人、用人”全链条干部培养体系,引入多岗位历练的源头活水,开展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等,确保有“岗位”可供历练、有“人”能去历练。规范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三项机制”落地生根。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交通精神,激励全体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职担当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