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发改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扛重担、挑大梁、牵好头”要求,全力当好经济运行“调度员”、市委市政府“智囊团”、产业创新集群“主牵头”,着力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推动经济率先整体好转作出发改贡献。获评省发改系统2022年综合先进单位、全省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等称号,“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荣获2022年省政府督查激励、我委牵头的《打造高能级总部集聚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项目获评2023年昆山市“护商奖”金奖。
一、勇挑重担、踔厉奋发、争做示范,2023年发展改革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1. 强调度、稳增长,经济运行快速企稳运行。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下行、需求疲软、信心不足等挑战,出台《关于加强经济分析和调度服务的工作方案》,科学制定2023年主要发展指标年度预期目标,加强主要经济指标监测,坚持周监测、月分析、季研判,紧抓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研判发展走势和经济风险挑战,排摸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科学有效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二是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出台“新年开新局20条”“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5条”等政策措施,兑现奖补资金25.3亿元,为企业减负近百亿元,有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推动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稳定运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40.6亿元、增长5%。完成昆山市“十四五”中期评估工作,制定出台昆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工作方案。三是用好考核激励“指挥棒”。做好苏州高质量考核个性指标、加减分跟踪督查及对上争取工作,荣获8项省政府督查激励,加0.7分;制定出台2023年区镇高质量考核办法,新设“大项目”招引加分项,以拼经济、抓招商、调结构、抓重点为导向,引导区镇提升发展质量,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奠定基础。三是强化重大课题研究。发挥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制定推动地方敢闯的实施意见,起草完成物贸一体化、动力电池产业研究、存量工业用地精细化更新、嘉昆太创新核心圈建设、总部经济、东莞产业转型经验借鉴、新版总部经济政策推进情况、生产性服务业等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提出一批务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获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2. 抓项目、优服务,增长拉动效应逐步显现。一是加强重大项目招引。成功举行苏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暨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苏州市重点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暨银企对接活动、昆山市2023年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重大活动,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良好氛围,新增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14个、总投资787.9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218亿元。二是强化项目调度服务。深入开展重大项目集中服务月活动,持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长效纳统和重大项目分级调度机制。立臻科技、友达光电二期等百亿级项目建成投产,东山精密、海斯坦普等产出50亿级项目加速成长,群启高阶载板、清陶固态锂电池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级重大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835亿元、增长6.2%,总量保持苏州大市第一。三是优化项目评审制度。着力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制定出台《昆山市工业用地项目评审办法》,组织召开6批工业用地项目评审会,27个项目通过评审,涉及用地1453亩,预计项目达产后,总产值将达381.6亿元。四是加强对上争取。累计争取地方专项债资金43.3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017万元,争取额度居苏州大市第一。2024年省重大项目申报12个,总投资4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亿元。6个项目获得增发国债支持,资金总额16.6亿元。
3. 稳根基、促转型,产业创新集群加速成长。一是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制定出台《昆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工作方案》《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的实施方案》,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产值突破6900亿元,同时加速布局元宇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集群,32家知名企业入驻云昆大厦元宇宙产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微软、HPE(慧与)、甲骨文、怡合达、协鑫光电储能等旗舰项目签约落户。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申报,持续支持和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艾瑞森获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示范专项资金700万元支持。二是统筹推进数字昆山发展。制定《数字昆山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召开2023中国数字经济阳澄湖峰会暨昆山先进计算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大会,打响“先进计算、首选昆山”品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加快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昆山发改委实施的以场景应用为基础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3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全面落实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制定出台新版总部经济政策和楼宇经济政策,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推动存量企业升格为总部、招引一批高质量商务楼宇,新增苏州市级以上总部企业和功能性机构15家、苏州市新兴服务业领军企业3家。交通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405.2亿元、增长14%。制定优质服务业招商目录图谱,指导区镇针对区域特色开展重点项目招引。
4. 聚合力、拓空间,区域联动发展更趋协调。一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虹昆相、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事项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24条”。锦淀周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获评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举办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轮值会议,发布实施“五大行动”和100项具体合作事项。深度对接上海“3+6”产业体系,可口可乐、固特异轮胎、蒂森克努伯车身研发中心等沪昆合作项目成功落户,清陶能源获上汽集团追加投资27亿元,与上海紫竹高新区共建共营紫竹麦垛科创产业园。二是苏州市域一体化步伐加快。苏州轨交11号线、3号线实现双向贯通,沪昆苏同城化进入“地铁时代”。外青松公路改造工程、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工程顺利通车。深化“昆太联动”进出口通关协作,陆家浜货场全面开工建设。支持清陶联合组建苏州市创新联合体,10个祖冲之攻关计划项目签约。启动建设昆太协同数字经济产业园、先进计算产业园,与太仓、常熟围绕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领域建立75个联合行动项目。四是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扎实推进。全面落实省、苏州下达的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任务,统筹推进受援地经济、就业、教育、卫生、人才等各方面合作,落实对口帮扶资金31375万元。稳步推进消费帮扶工作,建成8个线下消费帮扶专馆,2023年累计销售消费帮扶产品近2500万元,实现“输血式”到“造血式”帮扶模式的转变,全力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
5. 优环境、促融合,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一是营商环境提档升级。成功举办营商环境发布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5条”,创新推出“易企享”、“易企帮”、“易企评”、“易企办”,进一步巩固打造投资创业首选地优势成果。创新实施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协调解决劳务仲裁、政策集成、就医服务、执法监管等领域的10余个问题。提档升级“马上办”工作机制和重点企业“全周期”服务机制。二是昆山试验区建设有力推进。成功举办昆山试验区第十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和设区十周年座谈会,再获19条政策支持举措。清单化、项目化分解第十次会议改革举措,推进历次部省际改革举措落地落细,超80%得到有效落实。召开昆山试验区台商座谈会,支持台资企业扎根昆山、拓展国内市场,南亚电子材料、沪士电子等龙头台企内销占比达50%以上;总投资18亿美元的友达光电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库。精心筹备第十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围绕两岸产业合作、总部经济发展、两岸交流交往等方面,梳理出15条拟对上争取的政策事项。制定《进一步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促进昆台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省政府正在行文报送国家发改委。
6. 补短板、惠民生,共同富裕底色持续擦亮。一是民生实事扎实推进。编制2023年昆山“温暖+1℃”民生实事项目,涵盖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丰富文化体育生活10个方面。劳士领等11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第四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落实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发放物价上涨动态补贴金额333万元、惠及群众约3.65万人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750元,增长5%。二是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双3年”的户籍准入新政,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完成“十四五”人口规划中期评估,对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监测研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和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常住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5.7万新市民落户安居。三是粮食物资供应充足。顺利完成两季收购任务,全年累计收购7.93万吨,其中小麦2.53万吨,水稻5.4万吨。制定《昆山市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储备救灾物资5.6万件。做好民生物资保障,协议储备方式落实冻猪肉储备1080吨、蔬菜储备1465吨,春节期间猪肉储备投放150吨。
7. 强保障、防风险,能源国防安全稳定运行。一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出台节能降碳三年行动方案,开展废弃汽车专项整治和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体系。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254兆瓦,协调推进协鑫50MW独立储能电站建设,完成苏州首个以公共建筑空调柔性控制为主体的虚拟电厂联调联试并投入运行。优化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布局,编制“十四五”热电联产专项规划并获省能源局批复,协调推进中俄东线、华电昆山千灯供热专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能源电力保障,优化完善迎峰度夏(冬)电力负荷管理方案,有序实施电力需求响应。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建设。二是加强国防体系建设。召开国防动员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出台我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规定》、《职责分工》和《建设实施计划(2023~2025年)》,高水平完成“9·18”防空警报试鸣工作。出台《昆山市人防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暨风险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确保国动办和人防工程消防安全形势平稳。编制昆山市人防基本指挥所开设与运行保障方案,加强战时人防通信模拟和实战训练,提升战时应急能力和水平。
此外,在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抓好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保密等工作。完成国家安全风险研判月度评估分析,经济运行和能源安全工作稳定有序。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我委年度党建工作要点扎实推进,党委(扩大)会议专题学习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责办法;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双责任制,健全完善公众号信息宣传管理办法和网评员队伍。严格执行保密工作各项规定,加强涉密文件资料收发管理,做好涉密文件收发管理,各项保密任务顺利完成。
二、坚持聚焦重点,持续精准发力,全面推动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实现良好开局
市发改委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锚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的奋斗目标,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系统谋划推进,为实现全年目标、开年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服务和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
1. 聚力提振发展预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一是抓好经济运行分析监测。紧盯工业生产、外资外贸、有效投入、批零住餐等关键指标,统筹开展年度计划实施的监测分析,细化分解任务,力争主要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苏州平均水平,打好全年收官战、实现明年开门红。强化已出台的系列稳企惠企政策落实,持续为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加强重大项目保障服务。精心编排明年省、市两级重点项目清单,抓好项目开工前期工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行动,按季度组织“赛马比拼”,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统筹抓好项目“扩产投产、引进推进”,着力形成“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抢抓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推动更多项目纳入上级大盘子。三是做好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出台区镇高质量考核办法,对标苏州2023年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确保高质量考核继续保持苏州第一等次。四是扎实推进“十四五”重点任务。结合“十四五”中期评估趋势判断和难点分析,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后期目标任务推进落实工作,超前研究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谋划提出一批新支柱新赛道新引擎,为接续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持。
2. 聚力落实重大战略,提升区域开放融合水平。一是主动融入长三角和苏州市域一体化。深化服务虹桥“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功能,高点定位花桥国际商务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等平台建设。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为契机,紧密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立足全球功能性节点定位,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落实嘉昆太一体化“五大行动”和“百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嘉昆太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积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建设,抓好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崧泽高架、昆山之链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淀山湖世界级湖区建设,全面实施EOD绿色生态项目。二是打造昆台融合发展示范。加快推动《进一步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span>促进昆台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印发,争取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更大力度支持昆山试验区建设。推动第十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顺利召开,力争再获一批务实政策举措。加强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解读,持续推进历次部省际联席会议改革举措落实。进一步梳理总结试验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做好两岸产业合作区发展联盟相关工作。三是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围绕对口支援合作和南北挂钩,统筹推进对口地区经济、卫生、教育、人才等方面的精准帮扶。继续实施消费帮扶工作,推动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建设,扎实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四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对标世界银行新一轮宜商环境评估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研究出台营商环境升级版政策。围绕“马上办”“六服六进”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巩固提升“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成效。建立完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3. 聚力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工作方案、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加快打造优势突出的细分产业创新集群。依托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建设,培育发展元宇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低碳经济等三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发展壮大算力、软件、电子商务、数据运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力争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5%。围绕国家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主动向上对接、指导企业申报,为更多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新版总部经济宣传落实力度,更大力度招引一批总部企业,引导更多在全国有多点布局的存量企业向总部升级。用好楼宇经济政策,加强与上海优质楼宇运营商合作,加强楼宇资源整合提升、运营提效,打造一批纵向布局、垂直集聚的高端商务楼宇。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业态,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4. 聚力抓好民生实事,全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一是扎实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申报第三批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着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城市。加快昆曲小镇创建进度,做好特色小镇服务指导,力争周庄水乡生活小镇命名、昆曲小镇通过验收。跟踪“温暖+1℃”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逐个领域逐个项目细化完善民生实事的“施工图”,着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做好物价调控工作。完善价格预警预报机制,及时掌握价格总水平运行态势,特别是汛期、高温、雨雪冰冻等节点的监测预警。稳妥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完善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收费清理规范工作。三是夯实粮食物资储备。加快推进物资储备库建设,拟定应急物资储备库运行模式和补贴标准,提升物资管理水平。加强应急物资日常管理,做好防疫物资处置工作。加强对猪肉、蔬菜等民生物资储备的统筹规范管理,做好定期检查和台账记录,确保储备数量充足、品质达标。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的监测工作,确保粮食安全。
5. 聚力夯实要素支撑,服务国防能源体系建设。一是做好能源保供保安全工作。提前谋划能源电力需求管理方案,细化、做实各项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认真做好迎峰度冬、迎峰度夏等关键节点能源供应保障工作,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确保能源行业安全稳定运行。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高水平规划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等工作,招引一批低碳技术头部企业、服务机构。统筹做好电力基础设施与自(专)用充电设施和公用充电设施协调配套,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加快“光储充一体化”、“渔光互补”等新型技术应用,构建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关口,做好优质项目能耗指标保障,支持大工业用户与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鼓励电力用户参与绿证交易,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加强人防安全建设。落细落实《昆山市人防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融入现代城市建设,实现人防效能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扎实做好人防专业队的整组工作和培训训练。加强人防工程安全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质量。根据省和苏州市工作要求拟制昆山市GFDY实施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