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昆山要闻

38名昆曲新秀毕业“回家”

时间: 2025-07-03 09:09 来源: 昆山日报 访问量:
【字体:

7月2日晚,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华灯璀璨,昆曲雅韵流转,一场承载着深厚期望的交接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昆山市委、市政府委托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定向培养的38名昆曲专业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正式“回家”,加入昆山当代昆剧院。

当天,沪昆两地领导、戏曲名家与师生共聚一堂,见证“芳兰竞秀”2019级昆曲表演专业毕业汇报演出启幕的重要时刻,以“昆脉永继,芳兰长馨”为卷轴题词,奏响昆曲艺术薪火相传的新乐章。

定向培养育新苗

匠心淬炼“昆曲种子”

自2019年起,这38名学员便承载着一个特殊使命——作为昆山市委、市政府委托上海戏校定向培养的昆曲专业人才,他们肩负着传承“百戏之师”的未来。遵循“全国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闭环机制,六载寒暑,他们在黄浦江畔开启了艺术人生的淬炼之旅。

在沪上名师倾囊相授与学员焚膏继晷的刻苦磨砺下,课堂与排练厅记录了他们从青涩到沉稳的蝶变,这批“非遗传承种子”交出了耀眼答卷:系统掌握了昆曲“四功五法”的精髓,完整传承了《牡丹亭》《玉簪记》《烂柯山》《贩马记》四大经典大戏及《三岔口》《火判》等三十余出精彩折子戏。

尤为可贵的是,培养计划精准对接院团需求,不仅成功培育了花脸、武旦、老旦等稀缺行当,乐队演奏员更实现了“一专多能”的跨越式成长。汗水浇灌出硕果:六年间,学员们累计17人次摘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及上海市“小白玉兰奖”,班集体屡获上海市先进荣誉,彰显了新时代昆曲教育的蓬勃生机。

交接卷轴寓深意

院团接力护“新蕾”

六载磨砺,一朝绽放。6月下旬至7月初,一场精心筹备的艺术巡礼在上海与昆山两地接力展开,为这批“昆曲新蕾”搭建起检验成果、回报社会的广阔舞台。

6月24日至26日,上海戏剧学院总院剧场率先奏响序曲。《牡丹亭》的至情至性、《烂柯山》的世态炎凉,辅以精选的经典折子戏,展现了学员们扎实的学院派功底,赢得沪上专家与戏迷的首肯。7月1日至2日,舞台移至上海戏曲文化地标——天蟾逸夫舞台,上演的《贩马记》及精品折子戏专场,技艺更臻纯熟。

7月2日之夜,星光格外璀璨。国宝级艺术家蔡正仁先生、上海戏校校长张军、昆剧院杰出人才张争耀联袂登场,与年轻学员同台献艺。老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技艺与新生代朝气蓬勃的演绎交相辉映,生动勾勒出昆曲艺术代际相传的动人图景。当晚,象征薪火永续的卷轴“昆脉永继,芳兰长馨”在庄严的交接仪式中缓缓展开,将沪昆两地共育英才的深情厚谊推向高潮。

高潮过后是深情的回归。7月4日至5日,学员们将荣归昆山,在梁辰鱼昆曲剧场上演大戏《玉簪记》和昆曲经典折子戏,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游子对故乡文化沃土最真挚的献礼。从课堂到聚光灯下,再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舞台,这场跨越双城的汇报演出,完成了他们艺术征程中一次圆满的闭环。

沃土深耕谋长远

故里传承路正长

逸夫舞台的掌声渐渐平息,但属于这批昆曲新苗的艺术人生,在“百戏之师”昆曲的故乡昆山,正翻开崭新篇章。

所有学员毕业后将加入昆山当代昆剧院,成为院团发展的生力军。为助力新苗茁壮成长,昆山当代昆剧院已规划下半年重点传承五出经典折子戏,并着手建立长效的“传帮带”机制,邀请资深艺术家持续指导,确保艺术传承的纯正与精进。

着眼于人才的长远发展,昆山正积极联合江苏开放大学、昆山开放大学,紧锣密鼓地筹办首个戏曲表演专业学历提升班。这一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五年系统的学制,帮助这批以中专为起点的青年人才,实现向本科学历的跨越,全面提升其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为昆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夯实人才根基。

从黄浦江畔的辛勤育苗,到逸夫舞台的璀璨绽放,最终回归昆曲故里的沃土深耕,这38名青年学员的成长轨迹,映射出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承之路。当古老婉转的水磨腔由这群青春洋溢的面庞唱响,我们不仅听到了传统的回响,更看到了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生生不息、芳华永驻的蓬勃未来。昆曲这株幽兰,正在故乡的沃土上,孕育着下一个六百年的芬芳。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