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心灵慰藉,温暖守候

时间: 2025-10-16 09:56 来源: 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访问量:
【字体:

首部文旅非遗短剧《玉见梁辰鱼》9月26日起在央视频首播,那种丑媳妇终要见公婆的心情颇让人忐忑,但随着收视率呈现一路走红的态势,我作为挂名的顾问,心情也渐渐松弛下来,然后以一名观众的身份再次欣赏这部短剧。可谓跳出短剧看短剧,还真有一番滋味在心间。

先说梁辰鱼,他是明代戏剧家,根据《澜溪梁氏续谱》记载,他的出生地在澜漕村,其位置就是现在的高新区新龙村一带。去年市里开展苏州千村故事创作活动,我带队负责昆山高新区乡村故事撰写,与几位作家一起走进新龙村,采访当地村民关于梁辰鱼的故事,开始有了接近这位昆曲奇才的机会。

听老人说,孩提时代的梁辰鱼就显得聪慧敏学,当时有很多街坊艺人前来演唱南曲,他就听得特别着迷,而且还跟着艺人的脚步,一路走一路听……从小耳濡目染,进了学堂后有了知识积累,尝试曲词创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到了弱冠之年,他已不再局限于创作,而开始登台演唱,其发音铿锵、声腔婉转犹如金石之声;加上眉宇间一颦一笑皆成雅趣,举手投足更显仙风道骨,很受观众喜爱。

明嘉靖年间,梁辰鱼与人称“曲圣”的魏良辅结识。彼时魏良辅已在着手改革昆山腔,而且还创作出《水磨调》。梁辰鱼得到魏氏亲授后,又与郑思笠、戴梅川、唐小虞等戏曲音乐家一同钻研乐理,在前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声腔革新,为此梁辰鱼声名远扬,连刑部尚书王世贞、抗倭大将军戚继光,都久仰其名,专程前来拜访。后来为扩大昆腔的影响,他创作了杂剧《红线女》《红绡记》,并且亲自演唱,经他传播后,这些剧目得到了全国各地梨园子弟的欢迎,纷纷效仿演唱。最终他以一部《浣纱记》奠定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成了昆剧创作代表人物。

再说高玉见,她是一位虚构的人物,高学历,高颜值,是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同样生在高新区,从小受奶奶影响,学习昆曲,登台演出,但她没像梁辰鱼那样走红,反而在台上摔倒了,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成为她日后抗拒昆曲的原因之一。她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最后选择科技领域——医药生物研究。

她的这种选择符合高新区的发展方向,属于创新创业的一代青年,也就自然会遭遇爱情、亲情、事业等一系列事情,她身上所发生的这些事情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现象,所以高玉见也是当代青年的群像代表,她的未来走向关乎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命运,那么她将何去何从呢?非常幸运,她遇见了梁辰鱼。

这是一部带着穿越色彩的短剧,穿越剧在21世纪初非常流行,通过古今交错叙事呈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但放到现在明显有些落伍了。在我看来,虽然形式可能会遭遇诟病,但内容和精神,特别是情感输出恰是这部短剧的核心要义。先从量子共振来说,梁辰鱼的内心波动和情绪起伏全部在高玉见身上得到印证,看似荒唐,实则有内在逻辑,因为他们都遇到了同样的境况,父亲阻止梁辰鱼继续研究昆曲,奶奶要求高玉见马上放弃科研。他们都在朝着自己努力的方向前进,因同遭家人反对,内心相似的纠结痛苦就会产生同频共振,如果抽去空间阻碍,这种反应完全合乎逻辑,所谓同病相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在高玉见遭受一系列挫败和困境时,梁辰鱼都给予了她精神慰藉和心灵关怀,这种关怀是基于梁辰鱼的感同身受,所以显得格外真挚热忱,看不出一点讨好的迹象,更能打动人,这种碰撞和关爱恰恰提升了梁辰鱼的人物形象。古人和今人相比,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称呼接待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明朝人根本无法理解现代人的生活,但古人的情感超越现代人,“割股救主”的悲壮拿到现在有点不可思议,“程门立雪”的故事放在当下可能是个笑话,“杵臼之交”的典故或许已被现代人所唾弃。但他们的重情重义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吗?梁辰鱼就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身上藏有一颗高贵的灵魂,他与我们现代人相遇,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一味地追求荣华富贵,贪图物质享受,变得冷漠自我,而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一份温柔的情,去治愈我们的焦虑、逃避,甚至躺平。遇见梁辰鱼只是一个符号,我们真正要遇见的是理解和温暖。

一部短剧能够为我们带来思考,也是一种价值体现。当然,仅靠一部短剧就能给自己疗伤还远远不够,需要细细品味《玉见梁辰鱼》,再慢慢总结自己的人生路。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