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琼花绽放 群星闪耀

时间: 2025-10-16 09:56 来源: 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访问量:
【字体:

近日,昆山舞蹈类作品《画额》《祖国带我们回家》,戏剧类作品《理发师》,曲艺类作品《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共4部作品斩获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五星工程奖”。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的获得,不仅仅是对这4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与群众性的肯定,更折射出昆山群文创作近年来守正创新、厚积薄发的蓬勃态势。

匠心为笔   以千锤百炼打磨文艺精品

“五星工程奖”的竞技场,是对全省群文创作实力的集中检阅,能在此折桂,绝非一蹴而就。昆山的群文创作之路,深深烙印着“打磨”二字。每一个动作的编排、每一句台词的设计、每一段旋律的精雕……对于昆山的群文工作者而言,一部作品从初具雏形到最终绽放,往往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推敲与修改。

“《理发师》这部作品聚焦代际矛盾,讲述了两代理发师父子关系从对立到矛盾化解的过程,体现了社会的新老传承。”创作者之一的周蓓介绍道。经过创作者历时半年的打磨,《理发师》在第四届昆山市群众文艺“琼花奖”评选中收获戏剧类第一名的好成绩,但为了冲击更高奖,创作者们还是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内部自我反思研讨,对剧本、音乐、调度在不断否定与重构中寻求突破。

在其中一个段落的音乐设计上,《理发师》的作曲蒋利平原本采用了丰满高亢的旋律,后经过对主角情绪和故事意境的推敲,他将这里改成了用四个小节模拟时钟的敲打,以最简单的旋律传达父子内心的对话,映射父与子情绪的碰撞。

画额》的创作同样堪称“慢工出细活”。昆山市新青年歌舞团的曹健回忆,早在2022年10月,《画额》的创排工作就已经开始;2023年4月临近报送时,创作者又听取国家级编创人员意见,将第一版本全部推翻重做;在获得昆山市第四届群众文艺“琼花奖”、苏州市第五届群众文化“繁星奖”后,为冲击更高的舞台,经过一个又一个研讨会,创作者重新改变编排思路,打造第三版本,小演员们同时也更迭到第三批……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几易其稿的匠心打磨,成就了《画额》这部斩获第十三届“小荷风采”金奖与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五星工程奖”的佳作。

生活为源   于烟火人间捕捉灵感星光

群文创作的生命力,来源于创作者们对传统文化、本土生活、时代脉搏的深刻洞察。

《画额》的诞生始于一次昆山市文化馆对端午传统习俗的收集整理。“‘画额’是以雄黄涂抹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昆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凯表示,“创作者以这一渐被遗忘的民俗为灵感,将其与少儿舞蹈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传递了父母无私守护、儿童健康成长这一艺术表达。”

野马渡话剧社的洪达通是《理发师》的主演之一,也是一位积极投身昆山群文创作的导演。在谈及选题灵感时,洪达通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创作的一部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周市镇的‘中国好人’吴卫林的故事——自2004年起,他热心助学步履不停歇,累计资助贫困学生数百名。被打动的我以此创作了情景剧《“益”路同行》,并加入到吴老师的助学队伍中去,既传播了爱心故事,也成为了公益的一分子。”

昆山的群文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其秘诀正是在于它们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现实肌理,从城市发展的实践前沿、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市井街巷的温情故事中汲取养分,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灵感星光。

沃土为基   用艺术普及滋养创作生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昆山群文创作的繁花似锦,离不开这片优渥文艺土壤的滋养。其中,昆山市文化馆等公共文化部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园丁”角色。

为了夯实群众基础,昆山大力推动艺术普及,不仅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将文艺作品送到百姓家门口,而且打造了如“鹿城夜课堂”等一系列深受市民欢迎的公益培训品牌。当华灯初上,文化馆的教室却灯火通明,声乐、舞蹈、戏剧表演、舞台化妆等各类课程为忙碌的昆山市民提供了一个下班后接触艺术、学习技能、通往舞台的平台。

洪达通担任本期昆山市文化馆戏剧表演夜课堂的老师,他表示:“参与学习的30名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甚至还有70岁的大爷。从台词表达、肢体训练到情境表演,大家逐步走进所向往的艺术世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学员从这里起步,从爱好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昆山群文创作的重要力量。夜课堂播下的艺术种子,将会成长为群文艺术的丰茂森林!”

一方面,这些艺术普及课程既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更如同星火,点燃了无数人的艺术梦想,为昆山的群文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普及不断提升的群众审美,同样倒逼昆山群文作品质量的精进。可以说,正是这片由艺术普及滋养的沃土,为昆山群文作品在各级舞台上的闪耀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昆山以四部“五星工程奖”作品的耀眼成绩,展示了一条群文创作“昆山之路”:它以精耕细作的态度打磨作品,以扎根生活的姿态汲取灵感,更以普惠于民的胸怀培育土壤。在这里,群众文艺不再是简单的自娱自乐,而是一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艺术。“未来,昆山群文工作者们将继续厚植文艺创作的丰沃土壤,创作出更多反映群众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的文艺精品。”昆山市文化馆馆长叶凤表示。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